在中国古代,皇位和爵位通常都是世袭的,然而这些世袭的制度通常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。但在三国时期顺升网,东吴的制度有些特别。东吴的将领死后,他们的儿子或兄弟能够继承其领导的军队,继续担任军中的将领,这就是“世袭领兵制”。这一制度有些独特,因为大多数帝王都会重视兵权,那么,东吴为何允许将领的军队世代相传呢? 一、世袭领兵的实例 关于东吴的世袭领兵制度,史书中有不少记载。比如东吴的大将蒋钦,他官至右护军,并在219年率领水军参与偷袭荆州,在班师返回的途中去世。按照惯例,孙权加封蒋钦的儿子蒋壹为宣城侯,并让他继续统领父亲的军队。在夷陵之战中,蒋壹成功地指挥军队抵挡刘备的进攻,获得了“领兵拒刘备有功”的称号。之后,他继续率军抗击曹魏的进攻,参与了江陵之战。
然而,在与曹魏军队交战时,蒋壹战死沙场。虽然蒋壹没有子嗣,但孙权并没有收回他的军队,而是让蒋壹的弟弟蒋休继续接管指挥,直到蒋休犯了错丢官为止。另一个例子是韩当,他是东吴的老将,先后辅佐过孙坚、孙策和孙权,官至昭武将军,并且担任了冠军太守。韩当去世后,他的儿子韩综继承了侯爵之位,继续领兵,尽管最终韩综叛逃了曹魏。 二、制度的起源:孙策 “世袭领兵制”其实从孙策开始。孙策在渡江后,虽然占领了江东六郡,但当地依然有不少强宗豪族,他们占据山头,反对孙策和孙权兄弟的统治,经常发动叛乱。孙策和孙权原本只是江东一个较小的家族,掌控的力量并不强大。为了稳固江东的统治,孙策兄弟不得不借助新的力量。 在此背景下,许多来自北方的流亡者涌入江东,孙策便利用这些人帮助自己。比如,吕范在寿春时带着百余人归顺孙策,孙策便重用他,给了他更多的兵力和资源。此外,像韩当和程普等人,也在孙策的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,孙策分别给予他们军队和马匹。这些将领纷纷被授予军队指挥权,世袭领兵的制度便由此开始。孙策死后,孙权继承了兄长的政策,继续让这些将领的儿子、兄弟甚至部下接管军队。 三、世袭领兵的利与弊 世袭领兵制是孙策兄弟为了增强自身实力而采取的军事策略。虽然这种制度让孙吴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军队的完全控制,但它也有其积极的一面。被授予军队的将领大多忠诚于孙氏兄弟,他们带领军队四处征战,平定了江东的强宗豪族,帮助东吴不断扩充军力,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。 然而,这种制度也有其弊端。许多领兵的将领逐渐变得权力过大,难以控制。在孙权继位初期,就出现了庐江太守李术不服孙权的统治,双方爆发过冲突,最终孙权攻破庐江,杀死了李术。为了防止将领专权,孙权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,如当将领犯错时,削去他们的兵权,同时加强对宗室的支持,限制异姓将领的权力。尽管如此,世袭领兵制的确对东吴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甚至影响了后来的政权结构。总体来说,世袭领兵制是东吴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,它帮助孙吴政权稳固了自身的力量,但也带来了对军队的控制力弱化的风险,最终影响了东吴的政治格局。 参考资料:1. 《三国志》;2. 《资治通鉴》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