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生,不仅是一种称谓,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。可堪先生之名者,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,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、豁达包容的胸襟聚宝盆,任风吹雨打,仍固守信念,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。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,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、做人的一盏灯。
中国之声特别策划《先生》,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、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。今天播出:《刘韵洁:互联网“筑路人”》。
刘韵洁,1943年1月出生,今年82岁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作为我国最早的通信数据领域拓荒者之一,他的人生轨迹与中国互联网的脉动同频共振。从原邮电部数据通信局局长,到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,从技术到管理,他全程参与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崛起与发展。作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的重要奠基人,多次获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。
“我觉得学习对年轻人来讲不是一个问题。他们说‘不到南墙不回头’,我是‘不碰得头破血流不回头’,我的坚持可能比别人多一些,所以成果就会有一些,这可能就是成功的机会。”
从“北大”毕业到“车工”
再到“半导体专家”
今时今日,网络已如同维系日常生活的纽带,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。而时光倒回1994年末,互联网还处于“星火初燃”的阶段,上网用户不足万人。
从小众体验到全民在线,三十年弹指间,我国互联网成为支撑社会运转的“无形基石”,离不开一代代“铺路人”的热忱与坚守。而刘韵洁的名字,就是绕不开的那个。
△刘韵洁院士在紫金山实验室介绍互联网发展情况。
“韵洁”聚宝盆,寄寓着父母对他“清白做人,品性高洁”的期许。虽家境清寒,但刘韵洁自幼便沉浸在居里夫人、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传记里,在悄然塑造对“科学家”认知的同时,更将一份深沉的家国情怀烙印于心。
刘韵洁:居里夫人曾经在她的祖国发生战争时,毅然决然地暂时放下科研工作,做普通的战地救护工作,为她的祖国贡献个人力量。科学家,也是普通人,要坚决将个人命运和国家绑在一起。
个人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,这份信念如灯塔般始终矗立,指引着刘韵洁的每一步选择。
高考时,一心报国的刘韵洁坚定选择了国家急需人才的核物理专业。没想到,1968年,从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河北东光县农具厂。改行做工人也要做得合格,但刘韵洁心中对科技的向往始终燃烧。
不久后,刘韵洁接到研制大功率半导体晶体管的任务。这是雷达等设备的核心部件,就算是发达国家也只能做到输出功率100W,而我国几乎从零开始研制,任谁看来都是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
刘韵洁:其实那时候如果公正地讲,应该回答不能做,因为那时也没有基础,大学毕业尽管学了一点东西,但是一点经验也没有。把这个任务接下来以后,我就组织了一些分配的学生,大概五六个人,再叫了一些本地的高中毕业生,就开始大功率晶体管的研制。
刘韵洁带领团队在技术、设备极度匮乏的小县城里,凭着“船小好调头”的灵活优势与一次次敢于试错的勇气,竟真的成功了。成果在全球都位列前茅,如巨石投湖,一下在行业内激起千层浪。
将繁华都市与广袤乡村
编织进同一张互联互通的网
1976年,刘韵洁再次“改行”,被调回原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组建不久的计算机室工作。彼时“计算机”尚未进入绝大多数国人视野,传说中有几层楼高,陌生而神秘。
可已在半导体领域小有成就的刘韵洁聚宝盆,却预见到了计算机将改变时代的广阔未来。他毅然放弃半导体所负责人的位置,甘愿放下身段,在计算机室做个最基础的技术员。领导把代码研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分给他,他昼思夜想,经常连坐公交车过了站也浑然不觉。
刘韵洁:研究院在北航那边,我家住在天坛那边,坐车时间很长,一边坐一边想,经常坐过站,有时候坐到终点站了还要再坐回去。学习是一个方面,可能思考最重要,我的一些想法,一些成果或者一些方向都是在思考当中想出来的,窗户纸一样捅破了以后,大家全都看懂了。
△刘韵洁在做互联网发展报告。
短短几年,曾经的“门外汉”就已成长为计算机领域小有名气的专家。然而,就在众人以为刘韵洁将就此深耕时,这位“改行高手”又将目光投向了信息网络。从零开始、从无到有,他勇敢地踏上了前人未至之路。
1994年,我国成功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,但那时街头巷尾此起彼伏响着的都是刚兴起的寻呼机,互联网就像深巷里的美酒,无人问津。网上也几乎全是英文内容,资费昂贵,速度缓慢。
刘韵洁:1995年,第二次世界互联网大会在夏威夷开,我就找到那个大会主席、MCI的副总裁,问能不能我们电话网接入费也不交了,这样会有利于大家互联互通。
互联互通、降低资费,让更多国人认识、拥抱互联网,刘韵洁的满怀期许得到的却是冰冷的回应:“中国网上什么也没有,我们不需要”。
刘韵洁意识到,中国互联网发展陷入了两难困境,一方面要让老百姓多用、丰富中文内容,但同时又要价格实惠、让普通人也负担得起。于是他提出关键构想:为互联网搭建一个虚拟网,把国内、国际两种资费区别开,国内部分价格就可以降下来了。想法不错,但落地的关键是推广。
谁来说服大家转变观念?刘韵洁的意见是每个省份都成立数据局,他从数据所的所长,被调去邮电部,筹备邮电部的数据局,“那时候包括我去一共6个人,我是义无反顾,这样一下就把这个人才队伍建立起来。”
刘韵洁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,铺设的宽带网络像一条条信息丝线,将繁华都市与广袤乡村编织进同一张互联互通的网。1996年6月底,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骨干网工程建成开通。自此,互联网开始“飞”入寻常百姓家。
刘韵洁:中国互联网能够比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运营商还早开通,这个意义很大。把互联网服务对象从少数知识分子变成广大的老百姓,使中国互联网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,我觉得这是最好的。
“互联网,中国下半场一定赢”
如今,数字技术掀起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,互联网不再是大众娱乐生活的点缀,而是工厂里的智能管控、农田里的精准种植……从“消费型”到“生产型”,“互联网下半场”大幕拉开。以刘韵洁超前的眼光,他锁定的未来网络是什么模样?
△刘韵洁(左一)给团队讲授“面向2030年,未来网络长什么样?”
刘韵洁:我们网络也像自动驾驶的汽车一样,就不需要人了,它就是一个大模型驱动的或者一个智能体驱动的,这个自动驾驶遇到什么情况它该怎么处理它都知道,背后有一个大模型,一些技术智能体来支持它。这个网络将来也是这样,不仅网络是这样,每个行业将来都是这样。
自我修复、远程操控、私人订制……互联网带着轰轰烈烈的动能,在变革的舞台登场。从陆地到苍穹,从滩涂到深海,无远弗届的立体网络,让每一处角落都不再是信息孤岛。
△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开通12个城市网络运行(右一为刘韵洁)
刘韵洁透露, 未来网络技术的大科学装置已顺利通过验收,新增包括光电融合在内的诸多创新功能,且建网成本降低60%。他笃定:“下半场中国一定能赢”!
刘韵洁:短期我们的高端GPU可能比美国有差距,但是没有关系,我们有大的算力集群。AI的发展,我认为新的网络架构、新的网络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,有这样一个基础,我认为下半场中国一定会赢。
记者手记
我是记者张棉棉。刘韵洁先生所在的紫金山实验室位于江苏南京的“未来网络小镇”,当清晨的朝阳漫过路边建筑的玻璃穹顶,来往穿梭的年轻人中,这位满头华发的老人显得格外不同。太匆匆,不仅是他的脚步聚宝盆,更是他每天的行程。往返于实验室、会场、调研点……唯一的休息时间就是走路1小时上下班,其实在给身体充电的同时也没有停止思考。作为一心沉迷网络的“八零后”,他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,为中国在未来网络的时代浪潮中,争夺每一分宝贵的话语权。
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