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人与时代的关系掌心策略,历来存在不同观点。一种观点认为英雄创造历史掌心策略,少数杰出人物能够改变时代进程;另一种观点则主张时势造就英雄掌心策略,认为伟大人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。这两种观点孰先孰后,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古老命题,始终难有定论。不过,战国时期魏国的兴衰史,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。
《春秋》中记载唯楚有才,唯晋用之的现象,说的是楚国虽然人才辈出,但这些人才都选择为晋国效力。到了战国时期,类似的情况再次上演,形成了唯魏有才,唯秦用之的局面。商鞅、张仪、范雎等一批改变秦国命运的关键人物,原本都是魏国人。这些治国能臣若能为魏国所用,或许能让魏国在战国时期大放异彩。这不禁让人思考:是人才的流失导致魏国衰落,还是这些智者早已预见魏国难逃衰败的命运,才选择投奔更有前途的秦国? 让我们先看看魏国鼎盛时期的状况。公元前403年,周威烈王正式册封晋国大夫魏斯、赵籍、韩虔为诸侯,史称三家分晋。其中魏国的开创者魏文侯不仅拥有广阔疆域和众多人口,更推行了一系列英明政策。他最大的成就是维系了三晋联盟,使魏、赵、韩三国保持团结。在外交和军事行动中,三晋往往同进同退,魏国凭借强大的联盟和精锐的魏武卒军队,加上三晋地区作为战略纵深,自然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。 然而魏国的霸业仅维持了两代就迅速衰落。魏文侯的继任者魏武侯尚能勉强维持三晋联盟,但到魏惠王时期情况急转直下。魏惠王面临内忧外患:对内缺乏威望,无法服众;对外要应对秦、齐等强国的威胁。最致命的是,原本团结的三晋联盟彻底破裂,韩赵两国在浊泽之战中大败魏军,使魏国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依托。 此后,魏国四战之地的地理劣势暴露无遗:东有齐国、西临秦国、南接楚国、北靠赵国,四面都是实力雄厚的强敌。在这种地缘政治格局中,即便有再杰出的治国之才,恐怕也难以扭转魏国衰落的命运。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个人的才能固然重要,但若没有合适的历史条件和地缘优势,终究难以改变国家的发展轨迹。 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